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評>> 事件>> 頭痛醫(yī)腳能治很多病

頭痛醫(yī)腳能治很多病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3-4-20 00:01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頭昏腦漲揉太沖 口腔潰瘍貼涌泉 “頭痛醫(yī)腳”治很多病


 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任醫(yī)師 王世彪

  《生命時報》 2023-04-04 第1693期 第8版

  大家看中醫(yī)的時候,是不是有這樣的體驗:明明是頭痛,卻在腳上扎針;明明是口腔潰瘍,卻在腳心里用藥;明明是肩周炎,卻在腿上按摩……但以上操作下來,效果明顯,為什么這樣治病?其實,這是中醫(yī)治病的獨特方法之一——“頭痛醫(yī)腳”法,也叫“上病下治”。


  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2000多年前,我國就有了“上病下治”的理論?!端貑枴吩唬骸皻夥凑?,病在上,取之下?!鼻宕庵未髱焻菐煓C自制膏藥為人治病,治法上大量使用“上病下貼”。中醫(yī)治病不同于西醫(yī),不拘泥于“頭痛治頭,腳痛治腳”這種對癥治療的框架,而是按照經絡的循行路線,從整體出發(fā),靈活變通,隨癥施治。經絡都有一定循行路線,有的由下到上,有的由外至內,遍布全身。其內連五臟六腑,外通肢體五官、關節(jié)皮毛,構成一個縱橫交錯的“聯絡網”,把臟腑器官和體表各部分連成整體。經絡包含很多穴位,中醫(yī)可通過針灸、推拿、點按、艾灸、貼藥等方法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,這就為“頭痛醫(yī)腳”提供了理論依據。如足厥陰肝經從腳底上行聯系肝臟,向上至眼睛、頭頂,如果出現頭痛、眼花等癥狀,可取其在腳上的重要穴位太沖穴按摩或針灸,以瀉肝火而取效;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頂下行至項部、背部、臀部、足踝部,取其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的昆侖穴,可緩解頭疼;足少陰腎經從腳底上行聯系肝、腎、肺臟,可治療因高血壓引起的頭痛。這里給大家推薦一些“頭痛醫(yī)腳”的方法。

  頭昏腦漲:針刺按揉太沖穴

  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或愛生氣發(fā)火的人,經常會頭暈腦漲,此時可針刺雙側太沖穴(位于足背,第一、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間處),針點向上斜刺0.5寸,得氣(指的是針刺部位得到經氣的感應,會有酸、麻、脹、重的感覺)后用強刺激手法捻轉針柄約1分鐘,留針15分鐘出針,或自己用大拇指推按太沖穴,以適度微痛為宜,循序漸進,每次按揉5~10分鐘。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腧穴(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),主管疏泄,掌控人體氣機通行,有平肝潛陽、調理氣血的作用,還可以調整情緒、清利頭目。人體在“發(fā)怒”時,“氣”往往走的是“肝經”,而太沖是肝經原穴,調控著該經的總體氣血,按摩此穴可以化解怒氣。所以,頭暈頭痛取太沖,有上病下取之妙。



byb.cn

byb.cn


  口腔潰瘍:吳茱萸貼涌泉穴

  具體方法是:取吳茱萸3克,研細末備用;用醋調吳茱萸末貼敷雙側涌泉穴,連續(xù)12小時。一般貼敷后1~2天,潰瘍面明顯縮小,3~5天基本痊愈。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(yī)整體觀念指導下,根據內病外治、上病下治等原則,敷于相應穴位,起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。吳茱萸屬辛熱之品,歸肝、脾、胃、腎經,有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嘔、溫中止瀉的功能,《本草綱目》謂其可以治療“喉舌口瘡”。涌泉穴(位于腳底中線前1/3與后2/3交界凹陷處)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(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處),具有滋陰降火、開竅寧神的作用,可以治療頭痛、失眠、昏厥、咽喉腫痛等多種病癥,而且取穴方便,為穴位貼敷療法常用穴位之一。根據中醫(yī)理論,取吳茱萸貼敷涌泉穴,可“引火歸元”治療一切虛火上炎之證。


byb.cn


  痰多咳喘:按揉豐隆穴

  平常如果痰多,咯吐不利,可用中指指腹按壓豐隆穴,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3~5分鐘,就能起到很好的化痰排痰作用。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,外踝尖上8寸處。豐,即豐滿;隆,指隆起,本穴具有疏經活絡、化痰定喘、清熱通腑、和胃降逆的作用,是治療痰疾之要穴,有“祛痰第一穴”之稱。若痰多咳嗽還可配肺俞穴(頸部突出的椎骨向下數第三個椎骨突起處,下緣旁開兩橫指即是)、尺澤穴(位于肘橫紋正中、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)治療?!队颀埜琛吩唬骸翱人皂氠樂斡嵫?,痰多宜向豐隆尋?!必S隆為祛痰要穴,豐隆穴的關鍵屬性在于“調脾胃、化痰濕”,所以,常常刺激豐隆穴不僅可以治療痰多引起的咳嗽、哮喘,還可以調理痰濕體質所表現出的身體困重、腹部脹滿、口中黏膩等問題?!蹲游缌髯⒓{子法》記載巳時(上午9~11點)脾經開穴之時,常灸豐隆穴,可以起到“釜底抽薪”、杜絕生痰之效。


  神經性頭痛:針刺按揉至陰穴

  有些人長期偏頭痛,大多數診斷為神經性頭痛,常常因工作繁忙,或偶感風寒而犯病。中醫(yī)認為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感受風寒所致。此時針刺或按揉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,頭痛很快就會緩解?!吨夂蟾琛吩唬骸邦^面之疾針至陰,腿腳有疾風府尋。”至陰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,足太陽膀胱經主人一身的陽氣,貫通周身上下。所以,至陰穴上通鼻竅,不僅能治療偏頭痛,還可通下竅而治小便不利等疾病,是一個非常好的治病大穴。中醫(yī)認為,至陰穴意指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,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,當足太陽膀胱經受寒濕邪氣侵襲時,寒濕水氣便會堆積此處,因此可以通過艾灸、點刺放血等方法驅散寒濕邪氣,放出瘀血,使足太陽膀胱經恢復通暢。


  口臭:按揉內庭穴

  偶爾有口氣或口臭,可以按揉內庭穴,每次5分鐘,每天2~3次,長期堅持,有促進消化、改善口臭和腹部脹滿的作用。內庭穴位于足背第2趾與第3趾之間,腳趾縫盡處的凹陷處。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內庭穴上,適當用力上下推動。按揉或針灸本穴還可治療牙痛、牙齦炎、口腔潰瘍、鼻出血等上火癥狀。


  肩周炎:針刺按揉條口穴

  肩周炎屬于中醫(yī)的“五十肩”“漏肩風”“肩凝癥”等。人到50歲后,氣血始衰,肝腎虧虛,經脈空虛,筋骨失養(yǎng),如果過度勞累、外感風寒,濕邪就會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而導致氣血閉阻,肩部經氣不通,誘發(fā)肩周疼痛。根據同名經“同氣相通”“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”“循經遠道取穴”的理論,可去醫(yī)院針灸科針刺條口穴治療。自己在家保健,可用拇指指腹垂直按揉條口穴,每次1~3分鐘。條口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8寸處,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(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,位置多在腕﹑踝關節(jié)附近),手陽明大腸經病變可以取同名經的足陽明胃經的經穴治療,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故針刺條口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氣,令其透達四肢、濡養(yǎng)筋骨、通利關節(jié)、祛除體內風寒濕邪、暢通凝滯的筋脈,起到調補陰陽、養(yǎng)血舒筋、通絡止痛的效果。同時,患者也要加強肩部關節(jié)的功能鍛煉,以促進疼痛早日痊愈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