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(wǎng)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(wǎng)評>> 事件>> 總往壞處想易焦慮

總往壞處想易焦慮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4-9-27 00:01
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參加聚會時,你總躲到一邊,怕說錯、做錯什么,以免招來別人的嘲笑或排斥;領導分配任務后,你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成功完成它,而是擔心做不好會被批評;與愛人相處時,對方回復消息晚了一點,就懷疑他是不是不重視你了……如果你是什么事都愛往壞處想的人,也許是掉進了“隱性認知”漩渦。


  國家衛(wèi)健委認證心理治療師 郭 瑞

  《生命時報》 2024-09-03 第1830期 第15版


  這是一種負性思維方式,指一個人習慣性地在模糊的情境下,只看到最壞的可能性,并由此感到焦慮和出現(xiàn)身體反應。具有隱性認知模式的人,通常存在過度警覺,把當下和未來很多事解讀成威脅和風險,并迫切想通過逃避或其他行動來應對。習慣性地看向消極面,或是以下因素造成的。

  本能的警覺。大腦每天會產(chǎn)生上萬個念頭,其中80%都是負面的。進化心理學認為,人類過去幾百萬年都生活在充滿威脅的環(huán)境里,需要面對猛獸毒蟲、自然災害等,因此大腦便進化出了一套生存機制,傾向于把任何模糊的蛛絲馬跡都當成威脅,寧愿弄錯也不放過。但這套機制放到現(xiàn)代這個較為安全的社會里,就會造成不必要的、過度消極的思維模式,有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擔心,其實大部分是毫無威脅的。

  家庭社會教育。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,接受了過多關于風險、失敗和挫折的教育。家長或社會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,過分強調潛在的危險,而未能平衡展示成功的可能性。這種偏向風險的教育方式,無形中塑造了孩子對世界的悲觀預期。

  挫折失敗經(jīng)歷。個人經(jīng)歷中的挫折與失敗,特別是頻繁或重大的挫敗,會加深一個人的消極自我認知,形成“我不行”“我總是會失敗”的負面信念。這種信念又進一步影響后續(xù)的行為選擇和情緒反應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
  持續(xù)焦慮狀態(tài)。長期處于焦慮狀態(tài)的人,其大腦中的杏仁核(負責處理恐懼和焦慮的腦區(qū))會變得異常敏感,更容易被負面信息激活。這種生理上的變化,使得他們在面對日常事件時,也容易過度擔憂和恐懼。

  大量研究顯示,隱性認知風格是焦慮癥的重要影響因素高隱性認知的人更容易出現(xiàn)廣泛性焦慮癥狀,且與多種焦慮障礙,如創(chuàng)傷后應激障礙、強迫障礙及社交焦慮癥狀相關。即便沒有發(fā)展成疾病,有這種思維傾向的人,也可能長期處于焦慮狀態(tài)中,影響身心健康,引發(fā)失眠、肌肉緊張、頭痛、注意力渙散、記憶力減退等問題。如果有這些表現(xiàn),就提示需要進行認知“改造”了。

  確認客觀事實,避免過度解讀。面對不確定或模糊的情況,首先嘗試收集更多信息,以客觀事實為依據(jù)進行判斷,而非僅憑主觀臆斷。學會區(qū)分“可能發(fā)生的最壞情況”與“真正發(fā)生但概率極低的事件”,減少不必要的擔憂。

  培養(yǎng)積極思維,減少消極情緒。通過刻意練習,逐漸轉變自己的認知方式。比如可以每天記錄3件讓你感到感激或開心的事,哪怕它們微不足道;多接觸樂觀向上的人,學習他們的生活態(tài)度;經(jīng)常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,人在積極情緒的影響下,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正面起來。

  接受不確定性,尋求他人支持。世界時刻在變化,生活中存在不確定性是常態(tài),要學會與之和平共處。接受自己無法控制一切的事實,將注意力放在能夠控制的部分上,如自己的態(tài)度、行為和努力程度,能減少杞人憂天。另外,多與家人、朋友或專業(yè)人士分享感受,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,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慰藉和實質性的幫助,對改善認知風格也是有益的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