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關于開展上門經(jīng)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(wǎng)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論"健康檔案"是服務還是添亂

給百姓建健康檔案是好事,但推廣方法不對頭,會吃閉門羹
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(健康管理學院)執(zhí)行院長 陳元平
如果一個聲稱“社區(qū)醫(yī)生”的陌生人敲你家門,說要給你做個健康檔案,你會開門嗎?恐怕多數(shù)人都會將他們拒之門外吧,畢竟,這年頭,大家都有很強的防范意識,小心一點才不容易出錯??蛇@樣一來,居民是放心了,上門做建檔工作的醫(yī)生卻委屈了:我們盡心為大家服務,怎么就是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呢?
類似這樣的矛盾,在我了解到的各地建檔過程中并不少見。本來,建立一份記錄居民健康狀況的檔案,不僅可以為他們日后的疾病診斷提供詳細的依據(jù),還可以幫助專業(yè)人員分析他們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健康風險因素,并據(jù)此采取干預措施。然而,就是這樣一件“好事”,卻在實施初期,就面臨進行不下去的尷尬,讓人不得不嘆一口氣。
到底問題出在哪兒?我覺得,是方法錯了。從解決問題的邏輯上說,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要解決什么問題,然后根據(jù)這個問題去想辦法,并詳細論證各種法子的可行性,最終選出最有效的一種予以實施。這是一種本著“問題導向”做事的方式。
回過頭再看給老百姓建健康檔案這事。我們先設計了一個極為詳細,長達好幾十頁的問卷,再拼上人力,上門入戶進行宣傳實施。滿以為這樣公益的、惠及老百姓的做法可以得到認同,卻忽略了居民可能存在的逆反和對陌生人不信任的心理。這就是“方法導向”做事帶來的弊端,就像生產(chǎn)制造一個產(chǎn)品,它的科學性嚴謹性都夠,可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市場上消費者的接受度,最后只能以滯銷而告終。健康檔案其實也算是個公共產(chǎn)品,所以會有同樣的問題。如果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初,實施者能進行換位思考,就不難想到老百姓的顧慮,也就不會吃閉門羹了。
當然,收集資料碰壁還只是建檔過程中遇到的麻煩之一。據(jù)我所知,在北京,收集上來的居民資料中,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實信息。這種情況,實在是讓人擔心,因為相比較收集不上資料而言,假信息的惡劣影響更甚。而導致這一現(xiàn)象的原因,歸根到底還是“方法導向”———只考慮到了問卷的科學性,忽視了老百姓的接受度。
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私人信息,即便是朋友都未必肯透露,更不用說是相對陌生的社區(qū)工作人員了。憑什么要我把家里的收入,以及家庭成員間的感情狀況等敏感問題全盤托出來,誰又能保證這些資料不會外泄?于是,為了應付差事,就有了填寫假信息的舉動。
面對老百姓的不理解、不合作,可能實施者會說:“我們也不是非要刺探人隱私,只是因為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問題,真的與健康管理有著很大的關系。”這一點,我不否認,但必須提醒的是,人家本來就不信任你,填個表都是迫于無奈,怎么會老老實實回答你這些私人問題?建立健康檔案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、一步到位的事。
現(xiàn)在,問題的根源找到了,就該考慮怎么辦了。
第一,上門入戶建檔不如到小區(qū)去做活動、搞講座。現(xiàn)在追求健康的人越來越多了,請幾個專家,到社區(qū)搞個講座,肯定會有不少人捧場,趁著大家在興頭上,好好宣傳一下建立健康檔案的好處,自然有人心甘情愿地去填表備案,而這時他們填的信息,也多半不會是假的。而且,社區(qū)醫(yī)生跟居民混個臉熟,以后辦起事來也事半功倍。此外,社區(qū)醫(yī)院可以行動起來,要求每一個來看病的患者都填表,效果也會不錯。
第二,建立健康檔案不是只針對已經(jīng)有病或想防病的人,而是針對所有居民,所以只是搞講座、登記病人信息還不夠。我認為,健康管理是一個社會性問題,不該只是醫(yī)療部門的人負責,而應該發(fā)動社會各個部門共同去做。比如,讓買經(jīng)濟適用房的居民入住時填寫健康信息,就能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;再比如,很多健康管理咨詢機構、保健品公司等都會有自己的客戶資料,這部分內容是不是也能讓政府有效利用起來?我覺得,未嘗不可。
第三,一個人的耐性是有限的,無論是誰,看到一份上百道題目的問卷,都會不自覺地打退堂鼓。所以,應該適當?shù)貙柧砭喸倬?,不要急于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。私人問題最好能避則避,至少開始不要問;避不開的不妨換個說法。比如,詢問家庭收入是為了以后制訂方案時能根據(jù)其經(jīng)濟狀況選擇最優(yōu)的,這種想法是好的,但畢竟大多數(shù)人都將這視為隱私,那就不如拐個彎,問他上的是社保、醫(yī)保還是商業(yè)保險,以便從另一個角度達到目的。
最重要的是,在做所有工作之前,都應該健康教育先行,尤其要保證這項工作的實施者(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)自己先建立起對“健康”的正確認知。現(xiàn)在大部分人對健康與否的認識是建立在疾病基礎上的,不能不說,這是一個誤區(qū)。沒病不等于健康,所以健康管理本就不該只是老年人、病人關心的,它對所有人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。如果通過不懈的教育、宣傳可以讓人們認識到“有生命的健康一定需要科學的管理”這一點,做起建檔工作,相信也會簡單得多。
- [事件]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(yī)04-12
- [事件]放低語速有技巧04-12
- [事件]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(fā)怒04-12
- [事件]“先菜后飯”并非人人適合04-11
- [事件]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-11
- [事件]豆豉是天然味精04-11
- [事件]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-10
- [事件]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-10
- [事件]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(yī)04-12
- [事件]放低語速有技巧04-12
- [事件]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(fā)怒04-12
- [事件]“先菜后飯”并非人人適合04-11
- [事件]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-11
- [事件]豆豉是天然味精04-11
- [事件]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-10
- [事件]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