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(wǎng)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精讀黃帝內經五臟別論篇第十一
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?
岐伯說:胃者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(yǎng)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,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
拘于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;惡于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。
【點評】此段重點說明,為什么中醫(yī)切脈能夠辯明人體五臟六腑的狀態(tài)。也說明,有胃氣生,無胃氣死之道理。
寸口示意圖
①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:氣口,人體部位名。中醫(yī)診脈之一。亦名寸口(即寸口脈)、脈口,手太陰肺之經脈,部位相當于現(xiàn)代解剖學腕后高骨(橈骨莖突)內側的一段橈動脈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:“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?!?
氣口為什么又有脈口、寸口等不同名稱? 王叔和《脈經·卷第一·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》說道:“從魚際至高骨,卻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。” 《素問·五藏別論》王冰次注所云:“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脈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;可以切脈之動靜,故云脈口;皆同取于手魚際之后同身寸之一寸,是則寸口也。” 張介賓《類經·三卷·藏象類十一》亦注云:“氣口之義,其名有三:手太陰肺經脈也,肺主諸氣,氣之盛衰見于此,故曰氣口;肺朝百脈,脈之大會聚于此,故曰脈口;脈出太淵,其長一寸九分,故曰寸口。是名雖三,其實則一耳?!?
?、?strong>氣口亦太陰也:氣口部位是手太陰肺經所過,亦太陰,說明其與足太陰脾經同氣,肺為五臟提供清氣的化生來源,與脾共同維持機體的生命存在。
③拘于鬼神者:拘,固執(zhí),不變通:~泥?!Y。此話之意在于,執(zhí)著迷信鬼神的人。
?、?strong>不可與言至德:至德,高深的醫(yī)學理論。
?、?strong>惡于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:針石,針灸和砭石;至巧,指治病的技術。
【整段翻譯】黃帝問道:為什么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?
岐伯說:胃是水谷之海,為六腑的泉源,飲食五味入口,留在胃中,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,而能充養(yǎng)五臟之氣。脾為太陰經,主輸布津液,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,也屬太陰經脈,主朝百脈,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,都出自胃,反映于氣口的。而五氣入鼻,藏留于心肺,所以心肺有了病變,則鼻為之不利。凡治病并觀察其上下的變化,審視其脈侯的虛實,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狀態(tài)以及癡情的表現(xiàn)。
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,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(yī)學理論的,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,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么醫(yī)療技巧。有病不許治療的人,他的病是治不好的,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。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...04-07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7離合真邪論...03-31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6八正神明論...03-24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5寶命全形論...03-17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4血氣形志篇...03-10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3宣明五氣之...03-03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2藏氣法時論...02-24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1經脈別論之...02-17
- [書評]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...04-07
- [事件]整夜不睡體內炎癥增加04-07
- [事件]力量訓練對老年失眠有幫助04-07
- [事件]挖鼻孔致動脈血管破裂04-07
- [事件]社會角色多健康感覺好04-06
- [事件]身體需補陽光三件套04-06
- [事件]胰島素抵抗有六大表現(xiàn)04-06
- [事件]癲癇急救 一呼二放三不要04-05